調查顯示: 100個孩子有3個患哮喘,10個哮喘孩子8個有鼻炎
10多年前,我市兒童哮喘發(fā)病率為0.96%;如今發(fā)病率上升到3.3%。而在10個哮喘孩子中,有八個是合并過敏性鼻炎;10個鼻炎孩子中,有4個是合并哮喘。今天是第18個“世界哮喘日”,為讓家長更好地了解和掌握防治哮喘的科學方法,這個五一小長假,溫醫(yī)大育英兒童醫(yī)院舉辦了兒童“哮喘”講座,并給家長們傳授了最新防治方法。此外,記者了解到,育英兒童醫(yī)院專門開設了兒童哮喘和過敏性鼻炎聯合門診,只用掛一個號可約見兩位專家,門診時間為隔周周六。
100個孩子至少有3個孩子患有哮喘
“咳了大半個月了,一直以為孩子感冒的原因,給吃了各式咳嗽藥一直不見效。”這個小長假,市民張女士帶著6歲的兒子跑到醫(yī)院檢查,結果被醫(yī)生告知,孩子患有哮喘,而非所謂的感冒。
“很多家長看到孩子流鼻涕,咳嗽,往往以為孩子感冒了,就給服用感冒藥,其實不然。”溫醫(yī)大育英兒童醫(yī)院呼吸科主任醫(yī)師李孟榮表示,哮喘通常伴有眼睛癢、鼻子癢、嗓子癢等表現;而且哮喘咳嗽時間比較長,反復發(fā)作,多在夜間出現陣發(fā)性、刺激性干咳、咳嗽激烈時還會有喘息、哮鳴、呼吸困難等癥狀。平時到兒童呼吸科就診的孩子中,最常見的兒童呼吸系統(tǒng)慢性疾病就是哮喘。
據悉,先前溫醫(yī)大附屬育英兒童醫(yī)院曾對城區(qū)孩子進行過一次兒童哮喘患病率及發(fā)病風險因素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在9837名受訪兒童中,9.9%有過喘息史,11.6%報告曾連續(xù)咳嗽超過1個月;18.2%報告1年內患6次以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咽炎、扁桃體炎、肺炎等;16.8%有濕疹史;16.7%報告有過敏性鼻炎,4.6%報告有藥物過敏史,4.8%報告有食物過敏史。
而對有過喘息病史或長期咳嗽病史的兒童進行現場調查或電話調查后,共診斷了哮喘321例,患病率為3.3%;而在10多年前,患病率只有0.96%。
兒童哮喘內因是遺傳外因是環(huán)境
令不少家長疑惑的是,為什么近年來兒童哮喘發(fā)病率會大幅上升?為了讓更多家長了解哮喘、掌握防治哮喘的科學方法,這個小長假,育英兒童醫(yī)院還舉行了過敏性疾病講座活動。
“誘發(fā)孩子患上哮喘通常有內、外因兩大原因;內因是遺傳、外因則是環(huán)境。”李孟榮醫(yī)生表示,父母有哮喘,孩子患病幾率比較大;父母是過敏體質,孩子也會有過敏,比不容易過敏的孩子容易得哮喘;母親懷孕時,飲食不注意(如吃了致過敏的食物),或者病毒感染,甚至是高污染環(huán)境暴露,也可能會影響孩子的免疫狀態(tài),后天容易患哮喘。
除此之外,孩子遺傳到了敏感體質,外界環(huán)境中的塵螨、花粉、寵物皮毛等致敏物質,孩子接觸后,容易誘發(fā)哮喘;感冒也會誘發(fā)哮喘。感冒咳嗽,導致氣道高反應,再加上炎癥因子的作用,孩子咳嗽怎么也好不了,氣道高反應持續(xù)存在,就會變成咳嗽變異性哮喘。
另外,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少生病,會把家里收拾得過于干凈,近乎“無菌環(huán)境”,不讓孩子和“臟孩子”玩,但孩子還是患上哮喘。
此前,育英兒童醫(yī)院呼吸科還在我市進行了一項兒童過敏原調查,發(fā)現塵螨是主要的致敏原。同時,在梳理該院上萬名過敏體質兒童健康檔案中發(fā)現患有濕疹、鼻炎、哮喘的過敏癥兒童中,80%人群與塵螨有關。
專家聯合門診對抗哮喘和過敏性鼻炎
“哮喘是棘手的兒童最常見慢性呼吸道疾病。”李孟榮介紹,由于哮喘患兒往往伴有鼻炎和鼻竇炎,但兩者又在用藥上完全不同。前者一般使用抗組胺類藥物、鼻用激素等藥物,后者則可能需要用抗生素、祛痰藥物。當治療效果欠佳時,還應考慮有無耳鼻咽喉部疾病如鼻竇炎、過敏性鼻炎、腺樣體肥大的影響,將上下呼吸道聯合起來考慮。
據了解,目前溫州兒童哮喘發(fā)病率達到3.3%,鼻炎發(fā)病率達到5%~10%。而在10個哮喘孩子中,有8個是合并過敏性鼻炎;在10個鼻炎孩子中,有4個是合并哮喘。
對此,溫醫(yī)大附二院、育英兒童醫(yī)院開設了兒童過敏性鼻炎與哮喘聯合門診,這樣一來,只用掛一個號,患者就可約見兩位專家。
那么,家長該如何預防自家孩子被哮喘盯上?
對此,醫(yī)生表示,在哮喘的誘發(fā)因素中,第一大類是各種過敏原,所以家長提高孩子免疫力顯得至關重要;此外,預防哮喘除了每周清洗一次床單、被套、枕頭套之外,定期清潔家中的窗簾也很重要。哮喘患兒家庭盡量不使用地毯、床毯和各種裝飾物。家長要關注兒童的各種玩具造成的污染。房子裝修時候要注意通風,不能過于密閉。裝修后的房間含有大量有害氣體,所以裝修后應該通風1~2個月再入住。
本文摘自:溫州商報 2016/5/3 第6版
原文鏈接:http://wzed.66wz.com/html/2016-05/03/content_19599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