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因為曾經淋過雨,所以愿意為患者撐起一把傘。”近日,面對曾奶奶家屬的詢問,孫護士這樣回答。
十幾年前遭遇的一場車禍,讓今年73歲的曾奶奶飽受多次腹部手術帶來的痛苦。她這次又因舊疾入院。面對熟悉的白衣、白墻、白床單,她盡力掩飾不安和壓抑,內心其實是焦慮的。
孫護士是曾奶奶的責任護士。老人手術后首次下床,她細致拆分康復動作,指導老人從床上坐起挪到床邊,再到雙腳觸地、小步慢行。這樣既減少老人的疼痛感,又能防止引流管滑脫。“奶奶,您如果在房間里待悶了,就去走廊走走吧。”孫護士鼓勵老人主動活動。
老人身上的8條引流管就像“生命探測器”,每條引流管里液體的變化,都在反映著臟器組織的恢復情況。當看到引流管內液體變化趨向好轉時,孫護士會及時向老人“報喜”。老人也變得開朗起來,愿意在病房里分享家長里短。她說看到孫護士上班,她就很安心。孫護士休息時,她會想念,會向我們打聽:“今天孫護士休息嗎?”
術后第8天,孫護士在查房時發(fā)現老人的一條引流管顏色異常,憑借專業(yè)經驗判斷可能腸漏,便叫來醫(yī)生給她解釋病情,安慰她不要害怕。還列舉以往類似病例的處理方式,緩解她的緊張焦慮情緒,獲得了她的信任和支持。因為腸漏發(fā)現及時,在她的積極配合下,醫(yī)生給予保守治療后,她的病情明顯好轉。
經過一個月的治療,老人康復出院。“我自己也住過幾次院,知道生病的難,所以很想盡自己的力,為患者解除一些痛苦。”當老人的老伴問孫護士為何對患者這么好時,她這樣說道。
□溫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外科主管護師 蔣羽
來 源:《溫州晚報》2025.04.20.3版